作者: 張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5-22 08:42
科技創新絕不只是實驗室里的研究,而需要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。
當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“最后一公里”需要打通時,如何讓高校的專利成果走出實驗室,轉化為現實生產力?破解企業“用不起、用不上、不會用”與高校“不愿轉、不敢轉、不能轉”的雙向困局?
我市將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深化校地融合關鍵突破口,以定陶區試點,創新科技成果轉化“先用后付”模式,即由政府背書,企業一年內“零門檻”使用高校院所許可,試用期結束后繼續使用再付費,有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“書架”走向“貨架”,探索科技成果賦能校地融合的“菏澤路徑”。
政策破冰:企業“零門檻”試用,高校專利“活”起來
“以前擔心專利‘水土不服’,現在試用后再付費,心里踏實多了。”荷凈(山東)凈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海超感慨道。通過“先用后付”模式,該公司與齊魯工業大學(山東省科學院)化藥學部教授孫彬簽訂人才引進協議,獲得5項專利1年免費試用期,相關技術研發工作完成后,企業可實現降本增效1000萬元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《決定》提出,鼓勵和引導高校、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。2024年起,我市搶抓省教育廳、省財政廳定點幫扶機遇,率先在定陶區試點“先用后付”模式。企業可免費試用高校專利一年,試用期滿后根據實際效果決定是否付費購買。這一機制有效降低了企業的技術使用風險,也讓高校專利快速對接市場需求。
定陶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掛帥的領導協調小組,下設5個工作專班,統籌推進高校與企業精準對接。齊魯工業大學、山東農業大學等22家高校院所的1864項專利被納入免費許可資源庫,并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對接會向企業推送。
“得益于省派第一書記和省屬高校的支持,我市在定陶區探索科技成果‘先用后付’工作模式。實踐證明,這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、加速產業升級、激發人才創新潛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。”市招才引智服務中心主任孫飛告訴記者,“我們將秉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的工作理念,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服務,持續完善支持保障措施,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發展環境,吸引更多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,讓更多高層次人才和優質科技成果在菏澤落地轉化。”
產才融合:專家“點對點”服務,技術難題“解”得快
市場是檢驗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金石,科技成果只有從實驗室走向市場,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。除了直接應用實驗室成果,我市創新中試轉化模式,聚焦高校尚未真正成型的專利成果,實施“校企聯合中試”機制,將初步研發后的中試過程放在企業,借力于企業的中試車間、工藝工程師和市場化驗證場景,將高校科研成果從“實驗室”加速推向“生產線”,引導高校聚焦企業難點、產業痛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創新,有效提升科技供給質量。
山東乾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齊魯工業大學(山東省科學院)生物工程學部教授汪俊卿團隊合作,采用中試轉化模式將高校菌種工藝專利導入自有生產線,中試過程中發現石蠟油原料供應鏈不穩定,反饋至高校后迅速調整技術路線,以丙二醇替代正癸烷作為發酵溶劑,不僅破解了原料“卡脖子”問題,還顯著降低廢水處理成本,直接實現降本增效500萬元。
“專利先用后付,專家現場指導,問題迎刃而解。”該企業生產總監時勝義高度評價。下步,企業計劃就生產工藝優化、節能降耗、提高產能等領域與齊魯工業大學深化合作。
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,我市推動高校專家“下沉”企業,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。山東順祺藥業有限公司與齊魯工業大學簽訂協議,免費獲得6項蛋白粉研發專利,產品檢測效率提升50%,實現降本增效120萬元。
目前,已有40余名專家以“特聘專家”身份入駐各類企業,解決技術難題60余個。
風險防控:全鏈條保障權益,轉化梗阻“通”得暢
推進科技成果進企業、成產業,“先用后付”是有益嘗試。在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之前,企業不能準確評估它的價值,具有一定的支出風險;先使用一段時間,就能知道這一成果帶來的經濟效益,支付費用時會更有依據、更加放心。但免費試用1年,“先嘗后買”的企業不買單怎么辦?
為打消高校和企業后顧之憂,我市建立“企業參保—申請理賠—先行賠付”的風險防控機制,并規范協議范本、法律咨詢等流程。定陶區還通過聘任科技副職、保障專家待遇等方式,吸引更多人才參與轉化。山東農業大學30項涉農專利被永久無償許可給定陶區農業企業,推動數據治理、產品交易等試點落地。“既保護知識產權,又激發轉化熱情,一舉兩得。”定陶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目前,我市已形成專利二次開發、中試優化、直接應用三種轉化模式,累計推動160余家企業精準對接高校科技成果。
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中,高校與企業之間時常存在銜接難題。而科技企業,特別是中小微企業,由于無法準確預估成果價值,擔心轉化成本高、周期長,對高校院所的成果只能“欣賞”、不敢“觸摸”。
科技成果轉化,既要在“最后一公里”上想招,也要在“最初一公里”上發力。孫飛介紹,下步我市將結合“一縣區一高校(科研院所)”校地融合發展集中行動,深化與高校的合作對接。及時出臺相關政策,完善保障機制,在各縣區推廣科技成果“先用后付”模式,讓更多人才走進企業、更多專利轉化成產業。
今日的菏澤,正以“人才友好型城市”建設為契機,推動更多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線效益,為加快實現后來居上注入澎湃動能。 記者 張嘯